祭台上的砌石壁畫─聖光璀璨八方
砌石壁畫面積有八十二干方米,共用了超過十三萬粒的彩石; 歷時半年,由三十個人悉心準備,時為香港獨一無二的聖堂藝術品。 砌石壁畫的主角是復活的基督,旁邊站著聖母瑪利亞和聖若望宗徒,上方左右有天神和栩栩如生的十二位宗徒。
|
聖堂背壁的耶穌派遣門徒壁畫
聖堂背後有一聖像畫,主題是,「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它顯示出二千年來有不少人接受派遣去傳福音,而畫中的人物都是赤足的,因為「傳報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的!」 <羅十:十五> 它放在聖堂的背壁,目的是提示教友們參禮後有本份出去為主作證。
|
聖堂內的玻璃窗──光中同慶
聖堂內有六個玻璃窗:主題是救恩奧蹟與教會的禮儀年。 M. Mellini of Florence 公司的藝術家刻意地以他們服務教會的藝術經驗貢獻出來,想藉著光度的透射慶祝教會的禮儀年。 同樣,在聖洗堂及聖體堂中的玻璃窗也繪有聖事的標記的圖畫。 聖堂有三個用黏土造的浮雕,它們都放置在重要的地方。
|
浮雕
祭台前壁是一幅「增餅奇蹟」: 浮雕中心人物是耶穌,背景是一隻船,他在群眾中間坐著。 門徒(右下方)將他增多的五餅二魚由小孩分給其他人。(若六:九─十三) (左下方)有另一群人繼續耶穌門徒的工作,把天主的恩寵佈施給世界,照顧人們的神形方面的需要。
四福音的標記: 在讀經台四周,是四聖史的塑像及四福音的標記:人是瑪竇福音的標誌、獅是馬爾谷福音的標誌、牛是路加福音的標誌、鷹是若望福音的標誌。
「聖母領報」浮雕: 在聖堂門廊左邊牆上的是「聖母領報」: 這浮雕的主題清楚地記載在新約之中(路 十:二十─二十九)。 故事是十古老的傳統,但塑造的方式是現代化的。
|
聖堂祭台下的聖髑
教會初期有一個傳統,就是在「殉道者」墓上舉行聖祭。 目前教會建議建新堂時保留這傳統:就是將殉道者及聖人的聖髑放在祭台下,接受我們的敬禮。 聖髑所屬的聖者有以下的國藉:中國、越南、法國和意大利。 他們所生活的年代古今都有;他們之中有的是教宗,有的是主教、神父、男的及女的平信徒。 他們的芳名都個別刻在祭台下的聖髑盒外的板上。
|
聖體堂內的「聖母領報」聖像畫
畫中的聖母穿紅鞋,坐在紅褥的寶座上。 她穿上藍長衣,外面披上咖啡色的外袍,顯示她既是童貞又是天主之母。
童貞瑪利亞正手中做活。聖經外傳形容她是在縫聖殿的帳幔。畫像中她的神態似是害怕天神的報喜,但當她說出「成就吧!」的這句話,她就因聖神的德能懷孕了耶穌。畫像有幅帳幔覆蓋兩座建築物,象徵聖母是新舊約間的中保人物,耶穌更是兩個時代的中保。
總領天神嘉俾厄爾手執棍杖,奉差遣去朝見童貞,伸手祝福問候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主與妳同在。」
畫像的底色是金色,代表了天堂的燦爛;上面天開了,射出光芒,中有白鴿的形象臨現在童貞聖母之上,使她成為救主之母。
|
地下會議室內的「十字架」 ─ 天主救恩的臨現
這╴有天主聖三的臨現──就是創造了天地萬物的天父; 有死在十字架上救人類的基督和表示聖神的恩寵照耀普世的三個由深到淺的藍色半環光圈。
一. 在十字架的左右兩方,有天神向瑪利亞預報救主的降生,顯示救恩由聖母領報開始, 並需要聖母的合作。
二. 在十字架上耶穌苦像雙手下面有兩位牧者:一位是羅馬教區的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另一位是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
三. 耶穌肋旁及雙腳傾流的聖血滿溢於香港,使大地充滿了基督的救恩。
|
三樓臨恩閣的「聖神降臨」聖像畫
二千年前聖神降臨到我們中國的京城──洛陽。在場的十二位男士和一位女士都領受了聖神。 畫像中的十二位宗徒神態嚴肅,但卻顯得安祥,充滿聖神,聖母的樣貌完全有古聖像畫的風格。 宗徒們的神態各異,但都向聖神開放自己。 畫像的左右上方繪有香港兩個層面的建築物:城市大樓及天主的宮殿──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就這樣建基在十二宗徒的團體之上。
|
聖洗堂內的「基督導師」聖像畫
在這「基督導師」聖像畫╴面,耶穌左手持聖經,上面寫的是:「你們不要按照外表判斷, 但要按照公義判斷。」他每個手指的形狀屈曲成幾個希臘文的簡寫: IC及,這正是耶穌基督的意思。 耶穌穿了紅色的內衣及藍色的外袍,象徵他穿上了人性,把天主性隱藏在╴面。 耶穌頭臚後面的光環中有象徵勝利的十字形狀;及的字樣,表示天主是「自有者」,這╴也寫上了耶穌(IC)及基督希臘文的簡字。 聖像畫的左上角是嘉俾額爾天神,而右上角是聖彌額爾天神。
|